來源:中國核電網
2015年12月3日,成都,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下稱“中國核動力院”)。一個鮮為人知卻能震驚世界的研究成果已經在這里產生。
“核電能不能‘走出去’,最關鍵的,一個是軟件,一個是燃料,一個是關鍵設備。我們研發的CF系列燃料組件已經拿到了,以蒸汽發生器為代表的關鍵設備也已經國產化了。”中國核動力院院長羅琦在該院待客廳里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現在,核電站最核心的技術——軟件——中國也同樣完全掌握,并躋身世界第一陣營。“華龍一號現在出口沒有被約束的對象。”羅琦說,這相當于華龍一號有了自己的“魂”。
這個“魂”,指的是由諸多核電設計與分析軟件組成的軟件包NESTOR。NESTOR軟件包由代表著整個中國核工業實力的中核集團統一負責,由中國核動力院牽頭,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中核武漢核電運行技術有限公司等單位參與共同完成的。
“軟件是核心技術,是參與海外競爭的核心焦點。”羅琦說,“只有掌握了核電站的設計和分析軟件,你才能真正掌握這個項目的技術,不然就僅僅是組裝和翻版。”
“一流的生產裝備為什么造不出一流的設備?”
中國核動力院副院長吳琳回顧道:“核動力院1965年正式建院……是中國唯一集核反應堆工程研究、設計、試驗、運行和小批量生產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科研基地。盡管中國已經有了30多年的核電建設歷史,目前在運行和在建的核電機組分別高達20多臺,“中國成為名符其實的核電大國,但還不是核電強國經過這么多年的核電建設,拉動了國內設備制造、建設到運行一整套產業。目前,我國的裝備產業‘十一五’、‘十二五’投入巨資,打造了現在的比較完整的裝備規模、水平。但設備質量和國外有差距,一流的生產裝備為什么造不出一流的設備?”吳琳自問自答,“原因就是缺乏技術,軟的東西。”
中國核動力院提供的資料顯示,在中國大陸正在運行的20多臺核電機組中,除了自主設計秦山二期外,它們從最初的工程設計和分析到如今的商運發電,使用的都是來自以法國為首的國際核電列強的軟件。
軟件技術在核電工程研究、設計、建設和運行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先進的核心、先進關鍵領域的反應堆設計研發軟件被美、法、日等國家壟斷。國內技術引進不僅代價高昂,而且使用受限。
羅琦說,擁有世界一流核電軟件的國家僅向引進國兜售使用權,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在引進這些軟件時只能用來“測算特定的對象”。羅琦舉例,如果購買的是一個針對裝機容量為百萬千瓦核電機組的軟件包,那么該軟件包就不能在超過或者小于百萬千瓦核電機組的身上使用。
中國能不能從美國買到核電軟件?
“基本上買不到。”羅琦說,“要買就連核電站一起買。”羅琦介紹,一個國家要想買到美國核電軟件,首先就得先買其產品——核電機組——最后才能買到軟件。
引進一個核電軟件包需要多少錢?
根據中國核動力院提供的資料顯示,中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從法國引進的一個軟件包,其價格就高達幾千萬元人民幣。“而且賣軟件給你是有期限的,超過期限就重新買。買一年是一年的價。”羅琦說。
賣方對核電軟件的使用人數也設有限制。“比如,有的軟件僅供10人使用,如果還有10人想使用,那對不起,它系統不會讓你進入。如果再想多讓10人使用,那么就得再買一個,再多花一倍的錢。”羅琦說,這樣的“投入是無底洞”的。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中國核動力院從2010年開始成立了專門的 “核電設計與分析軟件研發”項目部。“作為一個研究設計單位,經過調研,軟件自主化是我國的短板。”吳琳說,“(中國核電)強國的目標是,要有自己的技術。”
漫長的軟件技術國產化
國外在核電站所需要的核心軟件技術方面發展得較早。以核反應堆堆芯計算分析軟件方面為例,國際上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逐步開始了對核反應堆堆芯計算分析軟件的開發,后續出現了不少著名的軟件技術產品,如以西屋公司為代表,美國在上世紀80-90年代發展了核電站反應堆堆芯核設計程序系統APA,而法國則是以INCORE、SCIENCE為代表的堆芯計算軟件包。
而在中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核動力院就著手開展了壓水堆核電設計技術的研究,自主研發出堆芯設計軟件,在上海核熱電站、秦山二期核電廠演練設計等項目中得到應用。1988年,中國核動力院在秦山第二核電廠項目中中標,依靠核動力院自開發的設計軟件包NDFMPS完成了該項目的工程設計等。
中國核動力院提供的資料顯示,三十年來,該院“在漫長的軟件技術研發道路上,培養了一大批既精通工程科研技術,又熟悉軟件技術開發的人才,同時也積累了一大批軟件技術財富”。
目前,NESTOR軟件包在研的軟件(包括已經研制完畢的軟件)近百余個,其中,核動力院獨立承擔的軟件超過90個,其余軟件由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中核武漢核電運行技術有限公司分別負責研發,目前研發已完成軟件68個。該軟件包已成功應用于以華龍一號為代表的自主化三代電廠福清5、6號的反應堆工程設計工作中,該軟件包計算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工程適用性強。與此同時,部分軟件已應用于包括方家山、福清、昌江、田灣等在役電廠的技術服務,未來還將在新一代的反應堆工程設計工作發揮核心作用。 (作者: 林春挺 )